咨询电话
13429811266
战“疫”有我,一马当先。疫情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贯彻教育部和学校的各项部署,牢固立德树人使命,勇辟思政战“疫”新战场,为学生上了一堂厚重、隽永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把握“一个主题”,突出家国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疫情出现后,学院党政班子、教研室主任召开专题视频会议,对如何上好疫情期间的思政课进行了认真研讨,明确了两点:其一,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学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将富强、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自觉嵌入课堂教学之中;其二,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学的第一课主题应为爱国主义,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坚定“四个自信”。
主导思想确定后,学院组织骨干教师集中攻关,围绕“主线”和“主题”制定了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学要求和细则,并督促各教研室举行集体备课会,把疫情期间课程教学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位老师。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各教研室在新学期开学前共组织6次集体备课会,达成了一致、形成了共识。经过长时间准备、酝酿,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上好开学第一课”思政战“疫”打响。
推动“两个转化”,实现精准滴灌
学院组织骨干教师构建战“疫”故事资料库,并实现“两个转化”:其一,根据典型性、感染性、契合性等要求进行“再加工”,把战“疫”故事创造性转化为渗透和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教学资料;其二,通过教师主导讲授、师生互动讨论以及学生课后思考等方式,把作为教学素材的战“疫”故事有机嵌入课程教学特别是开学第一课之中,并转化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德性修养。
《概论》教研室支部书记程霞、青年教师孙金菊在开学第一课中,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战“疫”故事有机嵌入教师主导讲授环节中,通过文章、图片、微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疫情防控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让学生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中激发爱国热情。青年教师徐雪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民党疫情防控的决策及后果和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疫情防控的壮举及效果,让学生在今昔对比中感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国力量。韦统义、赵武、孙江可等老师将抗“疫”诗词、名句引入教学,启迪学生思考。
《概论》教研室主任赵常兴和《纲要》教研室主任刘晓红深化师生教学互动的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将课上所听所感和课下所思所悟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我已泪目”“我为中国自豪”“要做时代的英雄”等感性的话语和“我越来越认同‘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精神成就中国力量”等理性分析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西电学子的浓浓爱国情、拳拳强国志。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学生高钰涵在给赵常兴老师提交的观后感中说:“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不可以丢弃的信念。我们每个人都要怀着这样的浓烈信仰,并为此而努力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价值的。”电子工程学院郑善国说:“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认真学习,为中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学习,有朝一日能够像一线人员一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享有的教育资源回馈给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思政课教师将党性要求和职业素养贯通融合,把爱国主义课上在了国家危难之时,上到了学生的心里。
构建“多元课堂”,彰显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六种素养,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疫情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将课堂移到社会,把讲台搬到需要的地方,谱写了思想战“疫”的精彩篇章,生动诠释和践行了“六要”新要求。
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入选者夏永林,利用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精心培植战“疫”的“精神疫苗”,率先举起了思政战“疫”的旗帜。他将学理与实践相结合,根植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和实际需要,先后书写思政战“疫”原创文章20余篇,唱响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时代主旋律,累计点击量超3万。多篇文章被人民网、今日头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壹学者思政研究公众号、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等平台转载和《教师报》等媒体刊登。他的事迹被教育部网站、人民网、澎湃新闻、当代先锋网等报道。
学校“师德标兵”陈鹏联,参加了陕西广播电视台《抗疫援鄂 和你在一起》大型专题特别节目的录制活动。她凭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抽丝剥茧地剖析了疫情期间各种错误“论调”,谆谆教导青年人:“心存感激和敬畏之心”,“立报国志,做奋斗者,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殷切之情感动了很多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张美珍,参加陕西高校战“疫”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录制抗“疫”公益微视频,并为援建武汉“两山”的工人、战“疫”一线的医生和居民做心理疏导。她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方认可,一位参与她公益讲座的听众说:“自己得到了开解和提高,让憋在家里的焦躁、焦虑情绪得到了很大缓解。”
国家有难,舍我其谁;思政战“疫”,一个不少。还有更多的教师活跃在微信朋友圈、思政课平台以及社区、街头,或编发疫情防控知识,或解读疫情防控政策,或辨析疫情中的“思潮”,或做志愿者,他们以思政人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默默耕耘在疫情防控需要的地方,无愧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他们身体力行,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
战“疫”未止,砥砺前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直在路上。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坚守思想战“疫”前沿阵地,及时总结思政战“疫”、思想战“疫”的经验,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库、案例库,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努力使爱国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